翰林院为何成为大明官员进步的快车道?

翰林院是“为国储才”。“储”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在较长时间内,在朝廷有意识地培养下,通过接触顶级信息、人才、事务,并静下来思考、学习、锻炼、交流等,避免因沉沦琐碎事务而失去宏观能力,保持战略视野;第二…

翰林院是“为国储才”。“储”有两层含义:第一层是在较长时间内,在朝廷有意识地培养下,通过接触顶级信息、人才、事务,并静下来思考、学习、锻炼、交流等,避免因沉沦琐碎事务而失去宏观能力,保持战略视野;第二层则还是以使用为目的,翰林院是清流部门,但不是为培养清流而存在,道德文章、圣人古训是面,经国天下、谋划布局才是里。

在翰林院这样的平台上,做到以上这两点,基本可以进入大明官场的快车道,我们熟知的很多名臣都出自这里。

选翰林

永乐二年(1404),南京,大学士谢缙按照朱棣的要求,选择新科进士28人为庶吉士,也应二十八星宿,给皇帝一个彩头,给天下士子一个佳话。

这时候,十几岁的年轻人周忱站出来说:“陛下,我还年轻,想继续学习深造。”现场的朱棣非常开心,就打破这个精心编织的彩头,同意再增加一个人成全周忱(帝喜而俞之)。朱棣内心到底怎么想的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随机应变的能力足够制造很多佳话,做到了300年后清修明史的学者们依然相信,这就足够了。

翰林院为何成为大明官员进步的快车道?

周忱(1381-1453),明朝初年名臣,财税学家,谥号文襄

庶吉士的待遇非常好,司礼监每月配发笔墨纸,光禄寺负责伙食,礼部按月配给蜡烛钱以方便学子们晚上学习,工部在附近安排住宿区域。庶吉士五天休息一次,休息日有内臣陪伴,出行有校尉保障。可以看出,大明这是成立了一个庶吉士人才工作组。

最关键的是,皇帝经常到馆测试大家的学习效果。

在如此强的培养力度下,成效非常显著,这一批产生了王英、王直、段民、周忱、陈敬宗、李时勉等名臣。可以说“名传后世者,不下十余人”。

可见,人才,是需要培养的,也是能培养出来的。

庶吉士是在新科进士中优中选优。严格来说,庶吉士还不是翰林,但确实已经进入快车道,等到三年深造分配,最优秀的留在翰林院,二甲进士为编修、三甲进士为检讨(一甲的三名进士在最初就会获得翰林院修撰、编修,相当于有三年的优势),其他人则担任给事中、御史,比起三年前下地方和赴六部的不可同日而语,史载“与常调官待选者,体格殊异”。

作为皇帝的近侍人员,庶吉士通常在新科进士中文才优等且书法上佳。随着培养制度的完善,宣德五年(1430),庶吉士导师由翰林学士担任,万历以后,则专门由吏部、礼部侍郎担任。

选庶吉士,最初没有标准,主要看皇帝需要。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朝廷选取的庶吉士人数不定,永乐十三年(1415)选了62人,宣德二年(1427)只选了1个;选取的年限不定,“或间科一选,或连科屡选,或数科不选,或合三科同选,初无定限”;选取的负责部门不定,“或内阁自选,或礼部选送,或会礼部同选”;选取资格不定,“或限年岁,或拘地方,或采誉望”;选取标准不定,“或就廷试卷中查取,或别出题考试,亦无定制”……由于以上的诸多“不定”,选取庶吉士的争议越来越大,弘治二年(1489),孝宗皇帝采纳大学士徐溥的建议,确定吏部、礼部联合负责考选,每次选20人,最后留下3-5人,标准以文辞为准(平时所做与考核所做相结合)。当然后来并未完全遵从这一原则,但也可以反映层层筛选的情况。

翰林院为何成为大明官员进步的快车道?

利玛窦与徐光启合作完成的《几何原本》,徐光启曾考选为翰林院庶吉士,图为明万历三十五年初刊本。来源/中国国家图书馆藏本

现在,我们已经了解:进士是从全国举人中的精选;庶吉士是从新科进士中的精选;翰林是庶吉士中的精选。

层层选拔,无论士子、官员、皇帝,都会认为这里是人才汇聚地,上心一点的皇帝会记住所有翰林。这可是妥妥的高起点。“自古帝王储才馆阁以教养之。本朝所以储养之者,自及第进士之外,止有庶吉士一途。”

储才

高拱做吏部尚书后,发现“用人必先养人,苟无以养之于先,则其用之亦苟而已”。在明代,翰林院基本做到了这点。

翰林院为何成为大明官员进步的快车道?

影视剧中的高拱。来源/电视剧《大明王朝1566》截图

特别声明:本网登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与lon_mail@qq.com联系,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上一篇 在这里,探寻民族团结的文化根脉
下一篇 甘肃:让文化遗产焕发时代光彩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