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化是各民族文化的集大成。近日,由国家民委主办的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文物古籍展在民族文化宫展出。1500余件文物古籍穿越千年,铺展开一幅各民族不断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长卷。
百川归海,华夏同根。文化认同是民族团结之根、民族和睦之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离不开文化认同的精神力量,延续五千多年的中华文明离不开各民族交流互鉴。
三个关键词,带你探寻民族团结的文化根脉。
图为展出的部分彩陶。(国家民委供图)
关键词一:文脉千年
蛙纹陶壶、漩涡纹彩陶壶、锯齿漩涡纹陶壶……展厅里,一组大小不一、形态各异的彩陶格外引人注目。
“这些彩陶最早可追溯至距今5000多年前,包括马家窑文化、齐家文化、辛店文化等,见证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格局形成发展的演进历程。”民族文化宫博物馆馆长陶颖介绍,其中,属于仰韶文化石岭下类型的变体鲵鱼纹陶瓶,记录了史前时期中原仰韶文化向西发展至甘青地区、衍化为马家窑文化的历史。
中国社会科学院教授刘国祥说,展览关注和利用“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最新考古研究成果,通过展现彩陶等重要文化遗存在中华大地各史前文化遗址间的传播交流,再现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展现中华文明突出的连续性。
从最先记载“大一统”一词的《春秋公羊传》,到世界上现存最早的纸币实物,再到成书于19世纪的托忒蒙古文《西游记》……一件件珍贵文物古籍从历史深处走来,道出了五千年中华文明延续不断的历史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