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我国的教材起源很早,先秦时期的官学便有了教材。
除了官方教材,有些学霸也会自己编撰教材或者教辅。比如,唐朝除了科举考试,还有专门的制科考试,即为了选拔专门人才而举行的不定期非常规考试。由于选拔的是专业性人才,因此,考试内容就跳出了儒家经典的学习范畴。唐朝诗人白居易曾在贞元十七年(802)参加过“书判拔粹”科考试,判词写作能力是这门考试的重要知识点。白居易在备考期间,便自己押题,写了上百道模拟判词,合编成《百道判》。最终,白居易在考试中脱颖而出,获得了在秘书省工作的机会。
《东莱先生左氏博议》书影
宪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官满”卸职。按照唐代规矩,低品级官员任职满一任后,便要离职下岗,进入“守选”行列,即苦苦等待空缺岗位或者再次参加制科考试,重新找到工作。这次考试的主要内容是“试策”,就是针对皇帝的提问,做出自己的对策。白居易把皇帝可能提的问题全部列出来,准备了七十五篇策目,编成了著名的教材《策林》,最终他在考试中名列第四,成功“上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