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司母戊鼎”会改名为“后母戊鼎”?

商代晚期的青铜大方鼎,因其内壁铸有铭文“后母戊”,被称为后母戊鼎。大鼎通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832.84千克,是商代最大的青铜器,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在“…

图片

商代晚期的青铜大方鼎,因其内壁铸有铭文“后母戊”,被称为后母戊鼎。大鼎通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832.84千克,是商代最大的青铜器,作为中国国家博物馆“镇馆之宝”之一,在“古代中国基本陈列”展出。后母戊鼎腹部和四足饰兽面纹,双耳饰浮雕虎食人首,纹饰繁缛,体现了商代后期高等级贵族祭祀礼仪的隆重,见证了中国青铜文明辉煌灿烂的历史。

后母戊鼎系河南安阳村民在武官村挖地时意外发现,出土地位于殷墟王陵区内,1984年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安阳工作队在该区域清理商代后期墓葬,其中墓葬84AWBM260或为后母戊鼎出土地,该墓葬是典型的带有墓道和大型椁室的高等级贵族墓(《殷墟259、260号墓发掘报告》)。根据后母戊鼎的器型、纹饰、铭文和铸造工艺特征,其年代在殷墟二期,即武丁、祖庚、祖甲时期,“母戊”为商王武丁的三位配偶之一,庙号称“戊”,大鼎系其儿子祖庚或祖甲所作。

商王盘庚将商朝首都迁于殷,史称“盘庚迁殷”。《史记·殷本纪·正义》引《竹书纪年》记载:“自盘庚徙殷,至纣之灭,二百五(七)十三年,更不徙都。”殷墟在今河南安阳,自“盘庚迁殷”至商代灭亡,这里一直是商后母戊鼎朝的国都。一般来说,将“盘庚迁殷”作为商代前期和商代后期的分界线,殷墟是商代后期的政治中心。二十世纪二十至三十年代,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在安阳殷墟开展了十五次考古发掘,出土了大量商代后期的重要遗物和遗迹。

图片

后母戊鼎

后母戊鼎出土后不久,为躲避侵华日军搜寻,复埋藏于地下。1946年大鼎再次出土,先后收藏于安阳县古物保存委员会、南京中央博物院筹备处和南京博物院。1958年,后母戊鼎被调入正在筹建中的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当时作为“中国通史陈列”的重要展品,称名为“司母戊鼎”。作为一件写进中学历史书里的国宝,从小到大我们可能对它的另一个名字——“司母戊鼎”更为熟悉。国之重宝缘何“改姓”?这背后经历了怎样的学术争鸣?

自大鼎出土之日起,围绕其称名问题,各家颇有著述,至今争讼不断。商代卜辞和金文书体较为自由,从字形上看,图片图片本来是同一个字,二者经过轴对称变换,字形互为镜像。殷墟妇好墓所出之青铜方尊和圆尊上的“后”或“司”即一正一反。春秋时期的叔夷铭文中,记载成汤伐夏后,便将“后”反写作“司”。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辞中,存在数十例正反通用的“司”“后”。春秋以前,“司”“后”二字一般以同样的字形出现。

诸家对于“司”“后”在字形上的联系基本达成共识,唯在字意解读上分歧较大。因此,迄今为止对大鼎名称的争议主要围绕于“后母戊鼎”和“司母戊鼎”之间。

特别声明:本网登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与lon_mail@qq.com联系,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上一篇 从文物中汲取文化自信力量(人民时评)
下一篇 以文艺创新扬奋进力量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