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些年美院毕业生的很多创作,创新设计、开放媒体,直面数字科技前沿,以多种AI工具进行了一系列别开生面的AIGC实验,充分展开对于未来生活场景的激进想象。
然而,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在今天,艺术媒介、观念与手段丰富多样,AIGC图像无限生成,数字技术无比便捷,我们为什么还要坚持绘画?绘画不可替代的东西是什么?AI时代,绘画何为?
近日,中国美术学院邀请了一批已经毕业的艺术家们聚焦“绘画问题”。这些艺术家来自各个艺术领域,如今仍然坚持以绘画作为各种媒介的基本方法和底层逻辑进行创作,他们以自我丰富的创作和研究为案例,讲述开始绘画、坚持绘画的理由。
“开始绘画的理由”其实不必说,绘画的冲动早于语言和文字,每个人的幼年时代都有涂涂画画的本能。我们要注意的是,小朋友们画画和所谓艺术家的绘画不同,小朋友们是在画出一个自己的世界,里面的动物、人物、怪物都是他/她的朋友。小朋友们画画很当真,他们相信绘画。人和画的这种“神笔马良”式的关系,随着长大成人逐渐退化、消失了。绘画成为挂在墙上的审美和恋物的对象,成为艺术市场上的商品。
“坚持绘画的理由”要复杂得多。今天的艺术媒介太丰富了,艺术手段五花八门,无限生成的AIGC似乎无所不能。那么,绘画中究竟有什么不可替代的东西?我以前策划展览,总要提醒自己别忘记绘画,要关注绘画。这本身就很成问题,似乎画家在当代艺术大展中是一个需要被照顾的群体,明明画家依然在当前艺术家群落中占据最大比例,明明绘画占据着艺术市场的绝对主体。
这些年,我反复强调——艺术的使命就是“世界的发现与人的发现”,具体就是“创造新感性,发明新日常”。绘画能否发明出新的感性?绘画能否触达人类的悲欢?绘画是否还可以寄托心灵的探寻?绘画是否可以安身立命?这里的安身立命不只是靠作品养活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