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全球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中国国家博物馆(以下简称“国博”)伫立在天安门广场东侧,气势恢宏、威严雄壮。
中国国家博物馆(南门外景)。图:新华社记者罗晓光摄
从面向天安门广场的正门步入,正是名为“艺术长廊”的国博西大厅。厅内没有一根立柱,放眼望去一马平川,建筑面积近万平方米。
西大厅的中间部分被称为中央厅,国博的重要仪式都在这里举办。站在这里,最令人无法忽视的就是作为大厅背景的巨型花岗岩浮雕“愚公移山”:几名高大健硕的壮年男子,顶天立地,手持钉耙奋力挥向大地;他们姿势表情不一,或呐喊或瞠目,或蹲踞或挺身,呈现出蓄雷霆之力蓬勃待发的动态美感,大有要撑破画面而出的气势。
国家博物馆西大厅浮雕“愚公移山”。图:新华社
愚公移山,出自战国时期的典籍《列子·汤问》,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国博为何将这个故事放在了如此重要的位置上?
1.一个古老民族的决心与毅力
国博“愚公移山”浮雕,以徐悲鸿客居印度时所作的国画《愚公移山》为原本,由雕塑家曾成钢主持创作,长36米,高12米,面积略大于一个标准的篮球场。
愚公移山的故事家喻户晓,出自《列子·汤问》中一个神话传说:愚公因太行、王屋二山阻碍其出入,带领子孙想把山铲平。有人因此取笑他,他说:“虽我之死,有子存焉;子又生孙,孙又生子;子又有子,子又有孙;子子孙孙无穷匮也,而山不加增,何苦而不平?”他的言行感动了上天,两座山被搬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