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立十年来,“不问出身,只看项目”;推动作品“在演中改,在改中演”——
国家艺术基金:撬动艺术生态变革
“国家艺术基金设立10年来,共立项资助各类项目7116项,其中,大型舞台剧和作品创作项目1234项、小型剧(节)目和作品创作项目1283项、美术创作项目484项、传播交流推广项目1161项、艺术人才培训项目922项、青年艺术创作人才项目2032项。”近日,在文化和旅游部举办的国家艺术基金设立10周年主题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上,国家艺术基金管理中心主任王明亮用一组数字亮出国家艺术基金10年来的成绩单。数字的背后,不仅是成绩,也是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进艺术领域治理方式现代化的探索。
激发艺术创新创造活力
云南曲靖的胡群山是个业余摄影爱好者。为重温抗战历史,她想拍摄一组反映抗战时期滇缅公路的作品,但缺乏创作资金。在朋友的建议下,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申报了国家艺术基金,“没想到竟然获得了资助”。随后,胡群山在中缅边境寻找滇缅公路的踪迹,拍摄出1万多幅作品,其中100幅作品被国家艺术基金收藏。
国家艺术基金从设立之初,申报主体就面向全社会,不分国有民营,不分单位个人,只要符合条件就可以申请资助,这极大地激发了艺术创新创造的活力。
受到国家艺术基金资助的歌剧《大汉苏武》剧照光明图片
福建省漳州市芗剧团复排芗剧《保婴记》时,制作舞美需要30多万元。作为基层院团,漳州市芗剧团的创作经费一直十分紧张,别说30万元,就是3万元,剧团当时也难拿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