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国家艺术基金2023年度传播交流推广资助项目“新时代美丽乡村农民画展”在青岛举行。此次展览展出的160幅作品主题鲜明、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是近年来中国农民画创作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纵览这些参展作品不难发现,它们既散发着浓浓的原生态的“土味儿”,又反映了新时代中国农村的火热生活——《环境好生态美》《美丽渔乡象山港》表现了乡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喜人成果,《红土地》《古寨春满园》描绘了风景如画、恬静优雅的田园风光,《彝乡仙果奔小康》《小康路上又丰年》记录了乡村振兴的美好瞬间和农村群众致富奔小康的生动足迹。这些既充满原生态气息又颇具专业艺术水准的作品,彰显了农民画特有的艺术魅力,展示了中国农民画全新的艺术风貌,昭示着一度被商业化浪潮过度影响的农民画艺术,正在重新回归民间性并焕发出新的艺术活力。
回顾历史,大规模的农民画创作始于20世纪50年代。不同于如今的美术创作,当时画农民画是一种由国家倡导、主流媒体推动、农民广泛参与的群体性艺术活动。从1958年起,全国先后有100多个县开展了有组织的农民画创作,典型者如江苏邳县(今江苏省邳州市)、河北束鹿(今河北省辛集市)、陕西户县(今陕西省西安市鄠邑区)、上海金山等,形成了新中国文艺史上独特的美术现象。
改革开放后,农民画的发展进一步趋于多元化,形成了特征鲜明的地域性画派画风,如以抽象浪漫著称的束鹿农村壁画(编者注:此处的“束鹿农村壁画”为美术史上的概念)、延续了现实主义和写实风格的户县农民画(编者注:此处的“户县农民画”为美术史上的概念)、以现代主义风格见长的金山农民画。
21世纪以来,农民画的创作主体日趋多元化,除了原来的农民画师,大学老师、职业画家甚至外国艺术家,都开始参与农民画创作。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繁荣,许多农民画创作进入商业化运作的轨道,农民画的风格和内容开始跟着市场走,而不再跟着创作者的内心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