咸丰皇帝是如何处置“戊午科场案”的?

发生于1858年的“戊午科场案”,对年轻的咸丰皇帝来说是一次巨大的考验。面对清朝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科场舞弊案件,他的想法和行动无疑会对当时乃至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从“戊午科场案”入手,梳理并总结出咸丰皇…

发生于1858年的“戊午科场案”,对年轻的咸丰皇帝来说是一次巨大的考验。面对清朝历史上最大的一次科场舞弊案件,他的想法和行动无疑会对当时乃至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从“戊午科场案”入手,梳理并总结出咸丰皇帝的处置措施,有利于客观、深入地了解咸丰其人,进而对晚清的科场和政治腐败有一个较为全面的把握。

一、虚心纳谏,直面科场黑幕

咸丰八年(1858)是农历戊午年,这一年发生了清朝最大的一次科场舞弊案件,不仅涉案人数和情节的严重性达到了历史的巅峰,还开创了“一品大员死于科场案”的记录。更有甚者,此案发生在号称“首善之区”的天子脚下。顺天府(今北京)乡试的主副考官、同考官竟然利用职务之便,目无法纪,亵渎圣恩,在世俗人情和金钱利益面前“摧眉折腰”,为数十名行贿考生大开方便之门。这不能不说是对律法的践踏和对公平的破坏,因而触怒了一向主张“重典治国”的咸丰帝,使他不惜痛下杀手。“戊午科场案”的审结过程充分显示了咸丰帝整肃官场吏治的决心和较强的心理承受能力。

在清代,统治者对科举考试的管控十分严格,法律对禁止参加科考的五类人群作出了明确的规定,“优伶戏子”便是其中之一。然而在咸丰八年(1858)的顺天府乡试中,“戏子”平龄不但突破了这种限制,还高中第七名举人,引起了舆论哗然。随着“平龄中举”一事的发酵,隐藏于其后的科场黑幕也逐渐浮出水面。

咸丰皇帝是如何处置“戊午科场案”的?

北京贡院

平龄是满洲镶白旗人,曾在票班登台演唱并广为人知。虽然严格说来,平龄并非职业“戏子”,但他整日间游手好闲,不学无术。因此,成绩一出便引得“物议沸腾”。在平龄一案中,御史孟传金首先发现了问题的端倪,他上奏给咸丰皇帝的奏折可谓“一石激起千层浪”。原来,平龄中举并非表面上看起来那么简单,平龄的“墨卷”和“朱卷”不符,共计有七处出入,显然是有人做了手脚。咸丰皇帝下令革去平龄的举人身份,重新安排考试,并命载垣、端华等严加审讯。

特别声明:本网登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与lon_mail@qq.com联系,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上一篇 文旅融合更显三秦魅力
下一篇 河北发现完整“热河生物群”恐龙化石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