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抗美援朝战争胜利70周年。对那段峥嵘岁月,文学史留下了怎样的记录?你是否好奇作家如何在战场创作?由中国作家协会主办、中国现代文学馆承办的“坐标——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革命文物特展”为我们提供了回望历史的机会,展览以作家的独特视角和真实经历向观众重现那段刻骨铭心的记忆。
特展还原历史记忆
参观过程中,令人感触最深的是,魏巍、巴金、陆柱国、林杉、黄谷柳、李蕤、舒群……一位位作家前赴后继奔赴抗美援朝战争前线,他们用日记、小说、剧作、照片呈现中国人民志愿军的真实军旅生活和中朝人民之间的真挚情感。
展览现场,《谁是最可爱的人》手稿引人关注。作家魏巍从朝鲜战场归来后创作的这篇报告文学,1951年4月11日在《人民日报》刊登,后入选中学语文课本。细心的观众会发现,手稿首段的一句话经过两次修改,从最初的“但我首先想告诉你们的”到终稿的“但我最急于想告诉你们的”,修改过程充分展现了魏巍向祖国人民讲述志愿军无畏精神和高尚品格的迫切心情。
巴金的《赴朝日记》手稿写在极小的日记本上,只有巴掌大。中国现代文学馆展览部副主任王雪介绍,这是为了能将本子放入衣兜,便于在战地随时随地记录。《赴朝日记》手稿记录了这样一件小事:一位朝鲜老太太用木盘装了9个桃子送给巴金和战士们吃,他们连连谢绝,老太太诚恳地用朝鲜语说,“朝鲜人民和中国人民是一家”。时隔多年,看着巴金在日记中手写的朝鲜文,今天的参观者依然能从中感受到温暖。
此外,展览还展出了萧三《毛泽东同志的青少年时代和初期革命活动》《抗日军政大学》《在枣园过年》三部著作的手稿、巴金《团圆》手稿复制件、陆柱国长篇小说《上甘岭》油印修改稿、林杉等人的《上甘岭》电影剧本以及黄谷柳两次赴朝拍摄的朝鲜战地写真等233件文物,分5个单元展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