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学子们如何庆祝自己的毕业季?看完羡慕了吧

每年的6-7月,都是学生们毕业的日子。学子毕业,代表着人生一个阶段的结束,同时昭示着下一个阶段的开启。无论古今,学子们毕业都充满着仪式感与庄重感。中国古代的学子如何才能称得上“毕业”?古代是否拥有像今…

每年的6-7月,都是学生们毕业的日子。学子毕业,代表着人生一个阶段的结束,同时昭示着下一个阶段的开启。

无论古今,学子们毕业都充满着仪式感与庄重感。中国古代的学子如何才能称得上“毕业”?古代是否拥有像今天的学生那样严格、固定的学制和毕业期限?古今的毕业礼有何异同?一起来看。

古代学子们如何庆祝自己的毕业季?看完羡慕了吧

来源|《人民论坛》杂志及人民论坛网

古代学子的毕业标准

在科举制度出现之前,古代学子们并没有明确的毕业期限。夏商时期的学校制度无史料可考,西周“官学”——国学的学制,朱熹在《大学章句序》中有记载,当时的学生八岁进入“小学”学习“六艺”,十五岁入“大学”,培育道德素养、学习“修齐治平”之道。至于学子们何时毕业,《近思录》中说:“古之士者,自十五入学,至四十方仕,中间自有二十五年学,又无利可趋,则所志可知。”这些学子们需经过长达25年的学习生涯,直到四十岁才能踏入仕途,但这并不意味着25年就是固定的毕业期限,因为并非所有“大学”学子都能够步入仕途,相当一部分没有入仕的学子,即使学习的时间足够,也不能算是“毕业”。

西汉武帝时,在都城设立“太学”作为国家最高教育机构,立“五经博士”为教官,教授学生儒家经典。“太学”的学生来源主要有二:一是由太常进行选拔,《汉书·儒林传》载:“太常择民年十八已上,仪状端正者,补博士弟子。”二是各郡县地方高级官员推荐,“郡国县道邑有好文学,敬长上,肃政教,顺乡里,出入不悖所闻者,令相长丞上属所二千石,二千石谨察可者,当与计偕,诣太常,得受业如弟子”。这些学子经荐举进入太学后,每年参加固定的考试,成绩优异者即可取得做官的资格,“能通一艺以上,补文学掌故缺;其高第可以为郎中,太常籍奏”,从而顺利“毕业”。结合西周官学与汉代太学不难看出,科举制度出现以前,在政府官学学习的学子们不论年龄长幼,亦不论学习时间长短,从学校毕业的唯一标准就是入仕为官。

特别声明:本网登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与lon_mail@qq.com联系,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上一篇 “中国戏曲节2023”在香港开锣
下一篇 体悟文化底蕴 增强国家认同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