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榭之榱,非一木之枝”
——我心中的京剧大家沈福存先生
我的慈父、我的严师沈福存先生离开我们100多天了。无尽的思念和哀痛时时刻刻伴随着我们,他的音容笑貌、他生前的谆谆教诲,不断地出现在我面前。想见音容空有泪,欲聆教训杳无声……
——沈铁梅(重庆市文联主席、中国剧协副主席、著名川剧表演艺术家)
沈福存、沈铁梅父女双获“金唱片奖”
沈福存先生是一位天赋极高、勇于创新的京剧表演艺术家、戏曲教育家。早年沈先生曾对我谈起过他从艺的经历。他出身贫寒,初名沈永明,他第一次接触京剧是听了唱片中梅兰芳先生的唱段,优美的唱腔吸引了他。少年时他受同学刘燕玉的影响便爱上了京剧,并向她学了《甘露寺》《劝千岁》《汾河湾》《儿的父去投军》等唱段。1948年父亲病逝,少年的沈永明便辍学,凭着《劝千岁》《儿的父去投军》这两个唱段考入了江南第一童伶京剧班的“厉家班”(今重庆市京剧团)学艺,列入“福”字辈,改名沈福存,从此与京剧艺术结下终身之缘。
1983年重庆市京剧团首次赴京、津、沪等地巡演,沈先生当然成为领衔主演,带上了其代表作《春秋配》《玉堂春》《凤还巢》《王宝钏》,一展他的艺术才华。这些剧目都是沈先生多年艺术积淀的精华。首场演出他献演《春秋配》,当时我作为配演饰演乳娘,有幸与沈先生同台。沈福存先生的唱腔醇厚、表演精美,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为配演,我来谈谈沈先生这出戏的精美独到之处:《春秋配》是一出旦角常演的传统剧目,也是一出唱工戏,有句行话叫“戏分人演”,这出戏若唱工平常,又按老式青衣抱着肚子唱,很容易演“瘟”,但沈福存先生这出戏却是光彩夺目,别具一格。据沈先生说,这出戏没有老师传授,而是他和师兄弟们一腔一句凑出来的,本来这种学法水平有限,但这对于天赋很高、勤于钻研的沈先生,却带来很大的创作空间,在常年的实践中,他根据人物、剧情,边演边改,反复推敲,把《春秋配》打磨成了一出唱做精美的代表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