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大唐乾元二年(公元759年)。
岁末时节的西蜀崇州,晨雾如纱,空气中弥漫着湿漉漉的清冷气息。陪着王刺史在东亭送客的裴迪注意到亭外那一树梅花,粉萼艳丽,临水而开,疏枝横斜,暗香浮动,在这料峭春寒中,爆出几分春意。时逢岁暮,又身在异乡,剑外战事纷仍,这梅、这春、这暂得的安宁,突然开启了他蓄积已久的乡愁,一首七言律诗暗暗生成。
独乐乐不如众乐乐,这写好的诗,与谁共享哪?在这兵荒马乱的时节,身边的好友只有刺史王缙相公。以前结识的好友们都远在剑外,或离世、或从军、或归隐、或不知所踪。还好,还有岷江对岸的杜子美(杜甫)。
他和杜甫结识已久,但是说不上相知。当年命运乖蹇,困顿长安十年的杜甫四处献诗干谒,是岐王、崔九等权贵豪门里的常客,也与崔兴宗(另外一个崔九)相熟。恰好崔兴宗也在裴迪的朋友圈中,于是裴迪和杜甫有了交集,但仅仅是交集而已。因为崔兴宗同时也是王维的内弟,因此不排除杜甫想曲线救国,想借此接近当时诗坛领袖王维。在拜访崔兴宗的东山草堂时,杜甫的眼睛却瞄着西庄的王维别业。“何为西庄王给事,柴门空闭锁松筠。”这闭门羹吃的,诗中满满的羡慕,而和杜甫年龄相当的裴迪却已是王维的至交,每日同吃同游,令杜甫殷羡不已。
眼下,杜甫刚刚起步的事业似乎又回到了原点,因为一年前弃官逃难入蜀,他现在寓居浣花溪寺。至于名气嘛,当时唐人编辑的诗歌选本,如《河岳英灵集》《国秀集》《极玄集》《中兴间气集》《箧中集》,竟然都没有收录杜甫的作品,对于向来自视甚高的杜甫而言,这耳光打得呱呱的。
裴迪与杜甫两人都是客居他乡、半生坎坷,且都有相同的弃官经历,有相同的敬慕对象(王维),更有对诗歌共同的痴情。李白眼中的杜甫“借问别来太瘦生,总为从前作诗苦”,而杜甫笔下的裴迪“知君苦思缘诗瘦,大向交游万事慵”,都是痴于诗。既然是同道中人,就让这首咏梅怀乡的诗权作浊酒一瓢,远慰岷江对岸的朋友吧!
裴迪不会想到,他这首没有流传下来的诗,像一枚火捻,点燃了另一位伟大诗人的灵感和激情,绽放出一朵绚烂的烟花,照耀于千年诗坛上。这就是被称作“古今咏梅第一”的《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东阁官梅动诗兴,还如何逊在扬州。
此时对雪遥相忆,送客逢春可自由?
幸不折来伤岁暮,若为看去乱乡愁。
江边一树垂垂发,朝夕催人自白头。
——杜甫【和裴迪登蜀州东亭送客逢早梅相忆见寄】
贰
盛唐时节,如果有社交软件,裴迪也许是诗人好友最多、互动最多的那位。
史书上没有裴迪的家世资料。裴迪可能来自河东(山西闻喜)裴氏,属于祖上有功、家里有矿、朝内有人的主。李唐一朝裴氏出了31位大将军,34位宰相(或同宰相),38位尚书,还有18位驸马,风光无限。在唐初裴寂和裴距两位英武祖先的教(荫)导(护)下,仅玄宗朝裴氏就贡献了两位宰相和四位尚书。
“表唐宰相世系,以裴为首,宰相至十有七人,岂不盛哉?”(欧阳修)
“观裴氏之兴,唐存亡之亦略可见矣。”(顾炎武)
在极看重门阀家族的李唐,“裴”姓就是一张令人刮目相看的镀金名帖。
早年的裴迪像当时的文人一样,走着入幕干谒之道。“幸忝鹓鸾早相识,何时提携致青云”,相册里满满的求转发求赞的画风。
元 王蒙 仿王维辋川图
开元二十五年(公元737年),被罢相的张九龄出为荆州长史,裴迪为其幕客。年纪轻轻的裴迪能入前宰相的幕府,可不是无银子无背景的寒士(如杜甫等)所能做到的,这可能与裴迪的家族背景有关。同为幕客的孟浩然有《从张丞相游南纪城猎,戏赠裴迪张参军》一诗,当时年龄不大、也无官衔的裴迪排名竟然排在张参军之前,可见裴迪情商颇高,与张九龄这位政坛大佬、与长他二十多岁的孟浩然关系非浅,否则“风流天下闻”的孟夫子不会用这样的标题。
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张九龄卒。裴迪此后应该是返回洛阳、长安一带。张九龄生前喜欢汲引才俊,他为相期间,曾提拔王维为右拾遗、卢象为左补阙,王昌龄、钱起、綦毋潜、包融等人也得到他的奖掖。裴迪应该得到过张九龄的举荐,因此他可能在尚书省任过短期的郎官。李欣《圣善阁送裴迪入京》中有“旧托含香署,云霄何足难”指的就是裴迪的这段经历。
元王蒙仿王维辋川图
不幸的是,裴迪意欲廓清天下的大好年华却撞上朝政的日渐腐败。因为当时执掌朝政的是张九龄的政敌李林甫。自开元二十四年(公元736年)张九龄罢相,李林甫把持朝政,是开元时代开明政治的转折点。
“世谓禄山反为治乱分时,臣谓罢张九龄、相李林甫则治乱固已分矣。”(《新唐书·崔群传》)史载,李林甫欲蔽塞人主视听,召诸谏官说道:“如今明主当道,大家还有什么意见可提呢?”
由是,谏诤之路绝失。
李林甫居相位一十九年,干的坏事可不少。他最骚的操作发生在天宝六年(747年),那一年因为李林甫弄权,没有一人及第,李林甫竟还表贺“野无遗贤”,杜甫、元结就是那年着了道,应诏不第。
在这样的大形势下,一大群仁人志士只好躲着走了。天宝初年,綦毋潜弃官还江东,李欣弃官隐居颖阳东川,岑参躲得更远,弃官入幕万里外的安西都护府。裴迪可能也是在这段时间弃官归隐终南山,浮舟往来、弹琴赋诗、啸咏终日。
在这里,裴迪邂逅了他人生中最大的知己与贵人——王维。
叁
“兄弟并以科名文学,冠绝当代。故时称‘朝廷左相笔,天下右丞诗’。”这就是当时王维、王缙兄弟在朝廷地位的真实写照,妥妥的文坛霸主。两人的粉丝自然也最为庞大和疯狂,以能得到偶像的青睐为荣。
开元二十九年(公元741年)以后,一大堆王维的粉丝惊奇而羡慕地发现,他们的偶像常常@一个叫裴迪的年轻人,这让他们情何以堪,满心的嫉妒和恨呀!
选择弃官隐居的裴迪邂逅了选择朝隐的王维。王维从开元二十九年到天宝三载,隐居终南山别业。天宝三载后,他又购买了宋之问在蓝田辋川别业,隐居蓝田。王维半官半隐,与当时时尚的“朝隐”很接近。(当时很多朝廷官员,在长安附近购买别业,退朝后到其中休假,类似现在的度假)
元王蒙仿王维辋川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