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里的数字图景能照进现实吗
打造永生的数字生命、重启全球网络根服务器……
数字生命是计算机科学的前沿研究领域,不过与影片中的概念不同,它指的是用计算机来模拟生命的行为和某些关键特征,让机器自行迭代,呈现初级生命的遗传变异和演化过程,而非试图模仿或者数字化人类本身。
正在热映中的《流浪地球2》,对“数字”与“智能”做了深入探讨。生与死,真实与虚拟,延续人类文明是否一定需要人类……这部科幻大片,在贡献视觉奇观之外,还引发了许多思考。
近日,《流浪地球2》科学顾问、中国计算机学会科学普及工作委员会主任助理崔原豪博士接受了科技日报记者专访,详细解读了电影中一些较为关键的概念。这些概念,有的离现在很远,有的则是已来的未来。
电影内外的数字生命并不一样
《流浪地球2》影片开头,就呈现了科研人员关于数字生命的研究。
近几年大热的概念——“数字人”,大多是用相关互联网资料完成“数字重生”或制作“数字化身”,但它显然和电影里的数字生命相去甚远。简单地说,电影中的数字生命,指的是把人的心智“数字化”后转移到不同载体上。不过,这一技术即使是在电影中地球遭遇危机的遥远未来,也并不成熟,并且还在探索阶段就因社会和伦理等因素遭到了禁止。
在《流浪地球2》科学顾问团队看来,制作数字生命需要一系列前提条件:要有完全准确的大脑结构快照,可以通过记录神经元连接来存储记忆;有完美的脑机接口,可以实现与被试大脑的长期脑波交互,记录各种意识与活动对应的大脑活动模式;拥有全脑仿真技术,可以顺利完成思维拟合,进而重建一个人的意识,而且这种意识要与原有意识完全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