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嫦娥抱的是兔子,而不是别的动物?

“嫦娥奔月”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提到月宫,就不能不想到玉兔,它同嫦娥一起,构成了中国月亮神话的核心元素。令古人神往的“天上仙境”里,仙女嫦娥总是与兔子相伴。这不禁令人疑惑:从何时起,兔子成了嫦…

“嫦娥奔月”是中国人家喻户晓的神话故事,提到月宫,就不能不想到玉兔,它同嫦娥一起,构成了中国月亮神话的核心元素。令古人神往的“天上仙境”里,仙女嫦娥总是与兔子相伴。这不禁令人疑惑:从何时起,兔子成了嫦娥定居月亮时的“专属宠物”?

影视剧中的嫦娥、玉兔与猪八戒。来源/86版《西游记》片段

月上有啥?此乃“天问”

远古时期,华夏先民就对黑暗中的唯一光源——月亮,充满了称颂和崇拜。自古以来,每当皓月当空,怀着无限好奇与想象的人们便忍不住浮想联翩,围绕着“月亮上可以通灵的精灵到底是什么”展开了长久的辩论。老虎、蛤蟆、兔子,这些陆地上的生物,统统都在传说中“上天”“登月”了。

月兔的神话可溯源至诗人屈原在《楚辞·天问》中发出的疑问:

“夜光何德,死则又育?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

此处的“夜光”喻指月亮,这两句诗是屈原针对远古流传下来的月亮神话在发问。由于年代太久,那时神话的具体内容已经不可详知,后代学者对《天问》的理解就成了千古难题。一代又一代的博学家们为此苦思冥想,倾注笔墨,但众说纷纭的局面至今也没有取得根本性进展。

西周时期的兔尊。来源/山西博物院

东汉文学家王逸注释道:“言月中有菟。”南宋学者洪兴祖在《考异》中补充说:“菟,一作兔。”自王逸注以后,世人大多以为月中有兔,民间的月兔神话也大多由此产生。

近现代的楚辞学专家汤炳正又提出了新的理解,他认为,千年以来,人们都根据王逸注解屈原《天问》时望文生义的谬说,把“顾”理解为动词,解作“顾盼”,把“菟”理解为兔,而《天问》中的“顾菟”实际上是一个名词,指代虎,月亮上的精灵也应是老虎。因为虎在南方语系中读作“乌(tú)”,也念作“於菟”,因为发音的关系而讹变成了“顾菟(兔)”。《左传》中曾记载过“楚人谓虎於菟”,因此月中有虎并非妄言。

嫦娥奔月后成为月神,也成了巴楚崇虎民族心目中的“虎神”,嫦娥自然就是“於菟”。又因“於”同“玉”相近,“於菟”一名也就被后人附会成“玉兔”。无论“月兔说”和“月虎说”孰真孰伪,它们给民族心理、观念和意识的影响却同样深刻。在传统民俗中,民间神灵“兔儿爷”的坐骑正是老虎,二者在阴阳和合的寓意之上巧妙相遇。

不过,郭沫若写下的《天问》白话译文则与“月兔说”和“月虎说”完全迥异:

月亮有什么本领,为何死了又能够再生?

它的肚腹里有了蟾蜍,那对它有何好处?

郭沫若把“顾菟”翻译成“蟾蜍”,是采纳了闻一多的解释。1934年7月,中国现代诗人闻一多从音训推理上,提出顾菟是蟾蜍的别名,并认为月亮中有蟾蜍的神话传说早在战国时期就存在了。甚至某些地区的蟾蜍崇拜比月亮崇拜还要早。在我国原始社会末期、氏族社会时代,在山东就有以蟾(癞蛤蟆)为图腾的氏族,后来因为人类走向农耕社会,而农业又与天象有关,因此,除原有的蟾蜍图腾外,人们又以月亮为联合图腾,从图腾信仰的发展上讲,蟾在前,月亮在后。

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帛画的出土,使月亮上的兔子与蛤蟆之争再度兴起。这幅在地下沉睡2000年的古画中,一轮红日上有只黑乌鸦,而一弯新月之上分明可以看到一只大蛤蟆和一只小兔子,画面也与现代的月球高清摄影图上的明暗光斑出奇地类似。

马王堆汉墓帛画(部分)与月球图片

特别声明:本网登载内容出于更直观传递信息之目的。该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如该内容涉及任何第三方合法权利,请及时与lon_mail@qq.com联系,我们会及时反馈并处理完毕。
上一篇 用实际行动推动文旅建设高质量发展
下一篇 豫剧+电音,《满江红》配乐何以如此“带感”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0898-88888888

在线咨询: QQ交谈

邮箱: email@wangzhan.com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7:30,节假日休息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关注微博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