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博物院文物科技保护中心纸质文物修复室的工作人员对古籍文物进行修复。新华社记者周牧摄
为查阅古籍文献,要出差到各地,探访各家图书馆——这是许多古籍研究者的共同记忆。在数字时代,这种情况正发生改变。国家图书馆(国家古籍保护中心)等6家单位近日在线新增发布古籍数字资源6786部(件)。至此,全国已累计在线发布古籍数字资源13万部(件)。依托数字化手段,卷帙浩繁的古籍走出“深闺高阁”,让文明触手可及。
兼顾“藏”与“用”
古籍,作为文物必须保护,作为文献必须为读者所用。兼顾“藏”与“用”,一直是古籍保护工作的重点,而数字化是最好的方法。中国古籍数字化起步于20世纪90年代。随着数字技术不断成熟,科技赋能古籍工作取得可喜进展。
“2016年国家图书馆搭建起‘中华古籍资源库’平台,发布了普通古籍、甲骨、敦煌文献等数字资源,并全部实现免登录在线阅览。”国家图书馆副研究员南江涛介绍,国家图书馆还联合海内外收藏机构发布“法藏敦煌遗书”“天津图书馆古籍”“云南省图书馆古籍”等,基本搭建“国家古籍数字平台”架构。
随着“中华古籍保护计划”深入开展,各地图书馆陆续投入人力物力,大力推进古籍数字化。国家图书馆先后联合39家单位发布数字古籍,1月4日是第7次联合发布,其中不仅包含明清版刻,还有碑帖拓本等特色资源。相关数据显示,在现有的13万部(件)数字古籍中,超过10.2万部(件)归属于“中华古籍资源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