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巴斯奇亚作品《领导者》、夏加尔的《丁香花》、赵无极《皇宫酒店之夜》等艺术品昨晚在上海的成交——总计2.22亿元的交易额是佳士得来到中国内地,设立上海拍场第十年交出的成绩单。
但还有一个事实是,毕加索1930年代的《睡梦中的女子》无人问津,直接流拍。
十年、十场拍卖,历经“三迁”拍卖场地、四易中国区主帅、疫情裁员、拍卖停摆,佳士得上海在当前复杂的国际局势下,融入全球拍场,虽然看似突破了成交总量的困局。但在政策扶植的背景下,如何继续寻找出路,仍是摆在外资拍卖行面前的课题。
2022年3月1日,佳士得“二十及二十一世纪艺术:上海晚间拍卖”现场
2022年3月1日,上海,佳士得完成了进入中国的第十年、第十场拍卖,以2.22亿元交卷。
十年间,百年老店经历沪上“三迁”拍卖场地、4次替换中国区总经理、新冠疫情裁员和两年拍卖停摆、文物拍卖资质久候不来等等。今年,佳士得上海迁入上海外滩一号新艺廊,运用疫情后开创的全球联动形式,联合上海、伦敦、香港、纽约四个拍场,终于重启本地拍卖。
十年前,曾有人用“狼来了”形容这一拍卖巨头登陆上海,回顾十年却发现,“巨头”只是一路寻找出路。
2022年3月1日,佳士得“二十及二十一世纪艺术:上海晚间拍卖”现场
2013年入沪首场拍卖,1.71亿元,是9年间无法捅破的天花板。此后一路下行,最低点出现于2015年和2016年,仅7000万元左右。2017年,赵无极作品成为“强心针”,稍稍拉动成交总量,但是直至2019年,时任佳士得中国区总经理胡伟爔仍以“小型拍卖”、“试验田”和“孵化器”形容上海佳士得的作用。
疫情成为了双刃剑,一方面叫停了上海拍场长达两年,一方面佳士得、苏富比也找到对策,用视频、网络串联起全球买卖双方,上海、香港、纽约、伦敦、巴黎,就这样融于一场拍卖,不仅是形式上的融合,也是拍品内容的渗透。
尚·米榭·巴斯奇亚《领导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