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街头见过一名外卖小哥,掐表送餐的样子,却在跳下电动车时犹疑片刻,对着街边一树绚烂的樱花拍了张照,接着匆匆跑进隔壁的大楼。
或许是樱花太美,美得让小哥移不开眼;又或许,小哥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无论是哪个或许,我想,那一天对小哥来说,一定充满欢喜。
看到美、感知美,这正是美育的重要目的之一。今年的全国两会,代表们对美育提了一个关键词“全民性”,顾名思义即培养和提升每一位公民的审美。审美意味着对美的品鉴,品鉴的前提是发现美。如何发现美?这不仅是当前对青少年学生美育工作的重点,深远来看更是一个需要全社会为之解答的课题。有代表甚至这样定位美育在国民教育体系中的位置——“(这)是人的教育包括社会教育、终身教育的重要途径”。
全民美育是“美育何为”在物质精神双富裕时代的答题思路,氤氲而出的是大众审美的氛围。对美的感知无处不在:美术馆里驻足名画前的凝神,音乐厅中为乐曲曼妙之处的颔首,对街头擦肩而过俊俏背影的回首……但美感却常被忽视,很大程度上因为人们缺乏对获得审美能力的渴求感。诚然,它不如物质供应带来的实在:无法充饥、难以驱寒,似乎不是生存刚需。但时代向好,生活已不必再为温饱而劳碌,寻求体面的过程与感受生活的情趣并不相悖。对生活的感受力很大程度源于对美的理解。我们需要认识到这种理解绝非无用之谈,它关乎感知幸福的程度,关乎打量世界的视角。同时,它也关乎文化自信:李泽厚去世时,公众对他的集体追忆部分见证了美所能迸发的力量。李泽厚的学术成就绕不开《美的历程》,而绵延在这部巨著里的中国传统味道和兴致是对华夏之美最地道的述说。从这个角度来说,对美的理解受文化滋养,培养审美,也培育了一颗“中国心”。